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凯发天生赢家 >
凯发天生赢家
成都地铁:树形生态圈为城市发展聚力
发布时间:2024-01-15 12:54 来源:未知

  牙型高度自由弦长行星式波发生器小波纹手柄轮扎口机误差说起成都地铁,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四通八达的轨道线网。然而,这只是成都地铁运营层面的冰山一角,其实以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为中心,正在积极建设庞大的工业生态圈、城市交通网、产业聚集带。这个庞大的生态圈,呈现出树形结构,已经是助推成都发展的生力军。

  2020年12月18日,成都轨道交通宣布6号线号线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成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一举突破500公里。多条线路同期投入运营,是成都轨道交通打牢根基之后的实力爆发。

  成都轨道交通不仅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同时还在编织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的生态圈。成都轨道集团全资成立子公司成都轨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面向城市(城际)轨道交通产业及相关生产服务业,进行项目投资、资产管理、咨询服务等业务。按照市上产业生态圈打造的要求,成都轨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配合相关部门引入高能级的轨道交通投资、开发企业,结合各大相关功能区的入驻政策,引入轨道交通产业各个细分领域的企业到成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运维、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轨道交通上下游、左右岸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正以更高效率的形式整合起来,轨道产业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制造项目都能平移到成都来成体系发展,形成扎根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在功能分区上面,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实行“一校一总部三基地”模式。通过轨道交通产业链,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人才支撑,金牛区中铁轨道交通产业园为总部,新都区制修新城、新津县创新新城、浦江县维运生活新城为基地,每个基地以龙头公司带动市场需求为指引,吸引相关企业到成都来设立本土的制造、加工、研发,打造面向世界和未来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

  其中,新都基地位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引进中车电机、今创集团等配套企业60余家,以轨道交通活力城为牵引,打造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主要聚焦轨交装备研制及后市场,以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变。新津基地位聚集了轨道交通相关企业50余家,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年产地铁800辆、有轨电车1500模块的产能。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都地铁已实现“成都车、成都造、成都修”,具备了相关的研发、检测能力,并且正面向智能制造、智能检修、智能运维进行升级转变。扎根工业、沉淀本土的完善供应链,让成都地铁不但可以有五线齐发的壮举,还能面向轨道交通后发地区输出相关的技术、装备和运维服务。

  2021年1月,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正式下线月,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地铁18号线正线试验车辆运行速度顺利达到176km/h,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列车超速型式试验圆满完成。随着新一代市域智能列车的推出,成都轨道交通还将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背景下,成都轨道集团将依托企业自身功能优势,在政府相关部门及产业功能区牵头指导下,重点支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轨道交通“成都技术、成都造”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以技术驱动和模式创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

  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将以其高能级、高品质的特色,提升成都的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轨道力量。

  从2010年进入“地铁时代”,成都就开始了突飞猛进的轨道交通建设,至今已累计开通13条线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由此也给成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成都”虽然城市名千年未改,其内涵却是一直在变化。就算是现代的成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实也是一个散装的概念,市区与郊县、老成都的区域划分,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以郫都区、温江区为例,虽然行政上归属成都,在过去人们的工作生活并未与“成都”核心区域融合在一起,而是自成一派,鸡犬相闻却极少往来。地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隔阂,轨道交通由中心城区延伸覆盖至二三圈层,稳定了成都的核心区域和卫星城市之间的联系纽带,同时也加快了城乡融合,让成都的发展影响力更加有效的辐射出去。

  最小行车间隔2分钟、网络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网络列车准点率99.99%,成都地铁强大的运营效能,形成了高可达、高覆盖、高效率的轨道交通路网。量变引起质变,由此形成了“地铁+公交+单车”的出行模式,极大程度解决了站点“最后一公里”问题,让“不堵车”的地铁成为市民日常通勤的最优选择。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成都轨道交通线亿乘次。市民通勤习惯已从“最爱开车”变成“最爱坐地铁”。

  轨道交通带来的不仅是更多样的出行选择,还让人们可以更自由的搭配工作地点和生活区域。上班族生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通勤速度得以优化劳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地铁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市民日常通勤手段,还有助于低碳环保。成都中心城区单程平均通勤时间是39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为9.1公里。每多一位乘客放弃驾车就可减少约13.34kg二氧化碳排放量,约等于3棵普通树木一天的生态补偿量。近五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上升明显,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44天,优良率为79.6%,取得这些成果也有市民改变出行方式带来的贡献。

  轨道交通路网作为地铁生态圈这棵大树的枝干,为成都缔造了一条崭新的交通命脉,让这个城市的生活律动更加有序也更加活跃。根据新公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版),成都轨道交通远景规划线条线条普线公里。随着成都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为成都带来更加值得期待的改变。

  2010年成都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就出现了以房地产业为主的“地铁经济”热潮。2017年,成都作出了大力实施TOD开发的战略部署,由此拉开了成都地铁主动引流造城的运动。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又被称为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公交优先发展模式,由彼得·卡尔索尔普在1993年提出。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已有多达137个TOD项目。

  进行TOD开发,中国有着比美国更强烈的现实需求和更优越的制度优势。以成都为例,各圈层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但是可用资源又都差不多,如果采用郊区蔓延模式,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战互扯后腿的局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会很严重,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TOD开发需要的。

  成都2017年推出的TOD开发战略,确定了对成都市轨道交通远期线个车辆基地进行统筹开发。2019年,14个TOD示范项目启动实施。2020年末,陆肖、双凤桥、梓潼宫TOD陆续亮相,为成都TOD交出一份“十三五”收官之战的精彩答卷。

  作为成都市TOD的首秀项目,陆肖TOD项目在2020年底一上市就带来了网红效应。陆肖TOD项目坚持城市综合运营的理念,科学统筹片区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形态色彩,构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多层次公园体系,着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社区样本,由此引来市民的打卡热潮。

  同期“登场”的双凤桥TOD,将片区产业与社区、公园、街区完美结合,以充满设计感的人工瀑布、造型独特的车站小景、全新的夜间跑道、五彩缤纷的运动设施,展示了成都TOD“一站式生活”的舒适便捷和“人在画中游”的宜居美景,展现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TOD活力生活圈。

  梓潼宫TOD项目,整体定位为“青春梓潼·新形象”,立足成都市TOD综合开发顶层部署,依托区域丰富的城市功能配套资源,借势大量的常住居民和未来外溢产业人口,致力于打造集精品邻里商业、医疗办公、全龄教育以及配套住宅为一体的城市次区域级TOD综合体。梓潼宫TOD整合轨道交通、公交巴士、骑行慢行等多种交通方式,构建(公交+轨道+慢行)绿色出行体系,形成辐射整个区域的公共交通枢纽,提高了城市运转效率。

  成都TOD三个项目的登场首秀,初步展现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场景体系,以及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三圈合一”的城市功能组团。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TOD项目也进入了集中建设期。行政学院、幸福桥、双凤桥、马厂坝、龙潭寺、陆肖、红星路车辆基地、天府新站、四川师大、天府总部商务区西区总部基地等10个TOD项目集中公布,宣告成都TOD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3月20日,成都首届TOD发展论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赴成都,探讨TOD发展的机遇。7月8日,成都首场TOD项目正式向全球发布招商令,国内合作方为上一年度排名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前50强或商业地产综合实力前30强,境外合作方为上一年度排名中国房地产开发外资企业前10强。8月24日,成都TOD又与沃尔玛、苏宁、红星美凯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巨头正式加入。9月11日,成都轨道商业招商大会暨DuDu Stars首秀活动开幕,现场与全家集团、赛百味、罗莎食品等数十家优质商家进行战略签约……密集的TOD招商活动,不断进场的大型项目,展现了成都TOD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活跃表现。

  网络上,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成都地铁的:“前10年地下成网,后10年地上成城。”成都TOD掀起的造城运动,正方兴未艾。

  而围绕成都地铁形成的树形生态圈,也正在多方面多层次为成都发展聚合力量,助推成都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叶明超 刘洋洋 图片由成都地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