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凯发天生赢家 >
凯发天生赢家
怎样看待数据误差
发布时间:2024-01-14 04:57 来源:未知

  最近,对2004年经济普查GDP数据与统计数据的巨大差异有许多分析,特别是对GDP的实际增长数据的影响和将来宏观形势和政策的影响,许多见解各有不同。我的基本看法是,普查和抽样的结果不同,说明统计样本不完全反映母体,统计系统需要加速改进。GDP的差异提升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对宏观形势和经济政策以及战略发展方向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修正统计误差是对过去统计数据的矫正,不能改变经济体中已经存在的各种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这是经济普查,与统计局的抽样统计的覆盖面比较可能要全面得多。特别是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因为税收管理体制、工商登记体系不完善,或者统计体系样本更新,特别是对新增的中小服务业的样本的调整没有跟上新增服务业的发展,遗漏许多新兴服务业对GDP的数据,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也是变化比较大的,换句话说,生生死死变化很大,如果样本公司已经不存在但没有及时去掉,新行业的公司样本没有及时进入统计样本,都会对统计造成误差;其次,这是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使统计数据有较大的调整不奇怪。相信这些误差数据并不是2004年才出现,2003年、2002年以至可以上溯到更早一些年份也存在。因为中国之前并没有做过如此相对全面的经济普查,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新的各种中小服务业的发展,从统计的角度都存在前面我们提到的没有被覆盖的统计误差。所以,这次的2.18万亿的误差修正,会是一种延续性的平行移动。换句线美元以上,但是对实际GDP的增长不应该有太大的修正。

  另外,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结果会影响对中国经济实力的重新判断,特别是对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布情况,会有一个重新调整。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由于2.1万亿的增加,以及人均GDP 400美元以上的差异,可以解释许多过去不能解释的现象,包括对汽车、高档住房的投资需求表现的购买力,以及城市在餐饮、假日经济的旅游消费方面的增长动力等。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一直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相应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处于不合理的比例状态。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与我们可比的发展中国家。

  这次经济普查数据可能会改变几个看法:第一,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可能会提高;第二,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可能会修改。服务业的增长对应的就是各类消费的增长。如果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增加,投资所占比重就相应下降;第三,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有更充分的根据。

  但是最终,这些经济普查数据对中国经济的形势和将来的政策或战略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数据的改变是统计上的误差,并不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或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的判断有误,特别不是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判断有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所致。比如,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造成将来的过剩产能的增加会加剧通货紧缩的压力;部分行业的高耗能和环境污染引起的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对外依存度多高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城乡发展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差异,收入的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由于GDP总量数据和人均GDP数据的增加而改变,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所以,这些数据上的调整改变不了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我坚持认为,数据的改变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过去和现状”会重新评估,对经济的发展潜力可以更乐观一些。但是对“将来”总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针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能盲目乐观而轻易改变经济模式,转移更务实的战略发展方针。

  不过我认为,这次数据的误差对于改善我们的统计体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统计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改革。从计划经济的统计方式逐渐向国际标准的统计口径转变,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次经济普查的GDP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距离较大,说明统计体系的进步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经济体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影响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小到可能误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大到则可能会误导宏观政策的决策,最后可能导致科学发展观无科学可言。不断完善统计体系绝非玩弄数字游戏,统计系统有必要加速改革与时俱进。